网站首页 榜样力量

『尧乡好人』“中国好人”李兰珂:为了尧乡文化的根脉

发表时间:2022-09-20 来源:隆尧县文明办

李兰珂,男,1946年1月生,莲子镇镇东闫庄村人,退休前系文物保管所副所长。河北省考古学会会员、中国唐史学会会员。先后被省文化厅、文物局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。2011年2月,被评为第二届“感动隆尧”十大新闻人物,2011年2月荣获“感动邢台人物”,2011年4月被评为“中国好人”。

640 (32).jpg

30多年来,无论春夏秋冬,无论严寒酷暑,他始终以满腔的激情守护着历史留下的文化瑰宝,以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延续着尧乡文化的根脉。他,就是隆尧县文保所原副所长李兰珂。

李兰珂从小就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,他在初中阶段曾四次到宣务山石窟考察。1980年,他的“隆尧文物”专题画稿参加隆尧春节画展,被县文保所老所长张稼农发现,从此调入文保所工作,在张稼农所长指导下,李兰珂通过勤奋自学,较快熟悉了本职业务,又攻克了文物工作中难度最大的“文物绘图”技术关。

640 (33).jpg

1986年到1987年,两年时间里,李兰珂和文保所的同志们在倾情完成全县文物普查后,又独自完成全县文物档案整理工作,计173项499处(件),记录文字资料505页10多万字,文物绘图66幅,文物照相800余张,初步摸清了全县的文物家底,为全县申报国家、省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他制作的文物档案以数量大、质量高被评为全省第一,并作为样板档案在全省推广,其中文物绘图更受到省文物局专家的肯定。当年,李兰珂被破格评为中级职称“馆员”。1988年,他还完成《中国文物地图集·河北分册》中隆尧部分的编写,共计157项2万多字。

1989年,李兰珂与省文研所、柏乡、临城联合对汦河流域进行了文物复查,新发现古遗址等45处。其中在隆尧境内首次发现仰韶文化遗址3处,把隆尧人类活动的历史由原来的4000年前(龙山文化)提前到6000年前。

1991年到1994年,李兰珂和同志们一起,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柏人城、唐陵、隆尧碑刻群的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测量、绘图和报表工作;与省文研所有关专家完成了柏人城址的勘测,对城墙、城门、护城河、中心宫殿区进行了实地勘探;完成尧山城址晋升省保单位的测绘工作;完成41件定级藏品的档案,计文字说明1万余字,绘图60余幅,照片80余张,被评为全省最佳藏品档案。

640 (34).jpg

2001年到2006年,李兰珂参加了在基建中发现的明代同州守冀进墓、西侯孔氏墓、郭园元代祝氏墓群、双碑战国墓群等文物的抢救性发掘整理;完成了宣务山唐代准提千佛塔的设计和复原工程;退休前,完成了“尧山文化”申报非遗工作,使尧山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李兰珂在完成全县文物普查、建档工作后,又把主要精力转向对唐祖陵的研究上。他撰写的《隆尧唐陵、〈光业寺碑〉与李唐祖籍》论文,发表在《文物》1988年第四期上,引起了史学界、考古界的高度关注,各大学都作为重要学术论文存档,拉开了破解李唐祖籍悬案的序幕。2003年,在“邢台历史文化研讨会”上,李兰珂又以《隆尧唐祖陵——李唐祖籍的见证》的论文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。2005年,又去邢台市文物处,亲自编写唐祖陵晋升国保单位的申报表(原为省保单位“唐陵”)。2006年唐祖陵顺利晋级国保单位,正式命名“隆尧唐祖陵”,标志着隆尧作为李唐祖籍已得到国家正式承认,这是李兰珂在文物考古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。

640 (35).jpg

李兰珂还和已退休的原县政协主席曹隆政合作,以抢救《光业寺碑》为突破口,编撰了《李唐故里在隆尧》专著。他们以《光业寺碑》碑文为研究课题,对缺失500多字的碑文,结合百年前的原碑拓片,增补整理,剪辑成帖;对碑文逐字逐句进行注释、解读和点评;编写了唐祖陵大事年表,转载了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对《光业寺碑》碑文的译文。

2010年,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,省文物研究所和隆尧县文广新体局、文保所联合,对唐祖陵遗址进行勘探。勘测工作中,李兰珂不顾年老体衰,多次在勘探现场同勘探队进行交流,提供了全部文献资料和重要线索。通过此次勘探,明确了陵园面积、结构和建制。这次勘探成果为研究唐代帝陵的布局提供了实物标本,同时也为确定大唐皇室祖籍在隆尧县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,为隆尧唐祖陵制定详实的文物保护规划奠定了基础。

为给全县群众普及隆尧历史文化知识,李兰珂积极参与隆尧电视台“文化大讲堂”活动,录制了唐祖陵、柏人城等专题讲座。从1986年隆尧碑刻馆建成后,他就当起隆尧历史文化的义务讲解员,为考察、研究唐祖陵、柏人城、尧山、碑刻馆的各级领导、专家进行了力能所及的介绍和解答。(典型已去世,材料为2016年整理)